今天就方矩管电镀常见的的五种缺陷来谈谈对应的解决方案。
(一)橘皮状
镀液PH太高,润湿剂过量时,润湿剂易与Ni2+作用,生成不溶性的化合物,杂乱地吸附在方矩管表面上,造成镀层厚薄不均。解决此问题,可加入少量活性炭吸附掉部分润湿剂,过滤后再用稀硫酸调节PH至工艺规范。
(二)起皮起泡
产生的原因有三点:(1)镀液内有Zn2+和N03-杂质存在,不但使镀层出现黑色条纹等现象,还会使镀层内应力增大,造成镍层脆裂,呈粉末状脱落;(2)糖精是助光剂中的主要成分。自配助光剂时,糖精加入太多,会造成镍层内应力增大,致使镍层起皮脱落;(3)镀前处理不良。方矩管表面上有残留的氧化皮等杂物,造成镍层起皮起泡。
针对原因解决的方法也有三个:1.加强前处理工作,严禁表面残留氧化皮及油污;2.可用瓦楞铁皮作阴极,在搅拌条件下以电解处理,直至除净为止。除N03-时,用大面积的阳极、小面积的阴极,以大于l.4-dm2的电流密度电解1-2h后,再降至0.2A/dm2继续电解,直至镀层正常;3.用水稀释镀液,同时补充相应量的主盐、硼酸及主光亮剂。
(三)针孔麻点
产生原因有:(1)润湿剂太少。电极作用所产生的氢气泡易停留在阴极表面,Ni2+在氢气泡周围不断地放电沉积,镍层逐步增厚:当镍层厚到氢气泡无法承受时,气泡就自动破裂,未沉积镍层的气泡部位,就出现凹坑,即针孔或麻点;(2)泵内有空气。非连续性过滤的镀槽,过滤器上的泵是移动使用的,泵内总会含有一定量的空气,当使用过滤器时,泵内残留的空气又未除尽,这些空气随泵的工作而进入镀层成为气泡,造成与润湿剂太少而产生的相同故障;(3)镀层内有动物胶、油污等有机杂质,这些无导电能力的有机杂质会粘附在表面,Ni2+无法在其上放电沉积。未粘附有机杂质的地方,镀层继续沉积增厚。如此一来,便形成凹坑式的针孔或麻点;(4)用湿润剂调节镀液后,镀层仍有麻点出现,这时就要考虑是否Fe3+含量太多。Fe3+在镀液中成胶体状,很难过滤除去,当它附着在方矩管表面时,镀层就出现麻点。
解决故障的方法有:(1)以赫尔槽试验数据作为补充润湿剂的依据;(2)镀液过滤之前,应用滤液或去离子水除去泵内空气;(3)除有机杂质时,先用2-3mL/L的H202氧化液内的有机杂质。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2-3g/L的粉状活性炭加入液内,并加温至60-70℃,继续搅拌0.5h,静置3,4h或过夜:过滤,试镀;(4)除Fe3+杂质。将镀液加温至60-70℃,然后加入已用热水溶解好的0.5-1.0g/L的硫酸铅,搅拌1h:再加入2—5g/L的活性炭,继续搅拌1h。
(四)镀层不亮
方矩管镀层不亮的原因有三个:(1)光亮剂太少,主盐含量太低,阳极板太短太少,镍离子的沉积速度与迁移速度达不到平衡,致使镀层光亮度不足;(2)PH和温度太高。此时主盐易水解成Ni(OH)2沉淀,部分Ni(OH)2夹杂在镀层中,造成镀层光亮度不足;(3)酸性镀铜后未洗净,此时表面上有一层碱性膜,镍沉积在膜层上,致使镀层达不到镜面光亮。
解决的方法是:1. 酸性镀铜后应彻底洗净,必要时可用稀硫酸除膜;2.用稀硫酸调节PH,降低温度至工艺规范;3.补充主光亮剂,相应地也需补充助光剂。按工艺要求调整主盐及其它组成,增加阳极镍板。
(五)镍层易烧焦
镍沉积的过程中,失去Ni2+的量与迁移到阴极附近的Ni2+量需达到动态平衡。但是由于主盐太少,温度太低,很低浓度的Ni2+在低温条件下只能缓慢地迁移到阴极附近放电沉积。同时PH太高使本来就很稀少的Ni2+还有部分生成微溶于水的浅绿色Ni(OH)2沉淀,造成镀液中Ni2+更少。在大电流密度作用下,阴极附近的正负离子达不到平衡,致使方矩管镀层烧焦。所以要按分析报告补充主盐,提高镀液温度,用稀硫酸调节PH至工艺规范,过滤镀液,适当调整电流密度。
版权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